台湾作为中国大陆沿海岛屿,远古距今11万年前的大理冰期时期,台湾岛与大陆联结成一体,大约在1万年前冰期结束,海平面升高,海水淹没陆地,形成台湾海峡,台湾与大陆分隔开来,自此台湾就成为中国大陆的一个离岸岛屿。
末次冰期盛冰期时的中国(资料图)
台湾是名副其实的大陆岛,不是孤悬海外的无主岛,他是中国陆地大陆架上的附属岛屿。所以,我们讲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在地理特征上有历史依据的,不过那时的台湾就像初生的婴儿还没有名字。
我们常讲自古以来,这个“古”就是指有文字记载。关于台湾何时进入古代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他把天下分为“九州”,这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有文字记载,自战国以来九州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九州中的“扬州”统辖东南一域,包括台湾这个东海岛屿。台湾最早的原乡故土应该是古代中国九州的“扬州”,尽管当时长江以南大部还是化外之地,但毕竟台湾己经不是一个没娘的孩子!
01 隋唐以前:海岛夷州
台湾最早出现在文献中的名称,可以追溯到《尚书•禹贡》的“岛夷”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夏朝和商朝时期,中原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集中在黄河流域。周朝时期中原地区民族自称华夏,把华夏周围四方,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东夷泛指今天的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部分地区。《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其意为:东南海岛上有夷人,穿着锦服,用竹器装着缀有亮贝的布料,带着橘柚特产,受旨命前来进贡,他们沿着长江大海,到达淮水泗水。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学家论证,这个“岛夷”就是指台湾,尽管名字听起来不太雅致,但有个乳名总比没有名字要顺溜!
《禹贡九州图》(资料图)
公元280年西晋人陈寿编写的《三国志》,是历代文献中与台湾相关的首部正史,台湾开始有了一个叫“夷州”(亦作“夷洲”)的学名。书中记载:黄龙二年(230年)春,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征夷州,得夷州数千人还。这是中国历史上大陆汉人首次开辟台湾的军事行动,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三国时期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把这次随军行动所见所闻记录成《临海水土志》。书中记载:“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张。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这里所说的“夷州”,位在临海郡东南方二千里的海上,三国时代的一里约为现在的0.4公里,所以“去郡二千里”即是距离临海郡(今浙江台州)约八百公里的台湾南部。沈莹书中描述夷州的地形地貌、气候、物产、住民的生活习俗等,与近代以前台湾早期住民极为相似。三国东吴孙权军队的这次海外行动和实地见闻,揭开了大陆汉人出海远洋的探险之旅,台湾这个海岛夷洲不再神秘莫测。
02 隋唐至元:“琉球”
公元636年,唐代纂修的一部正史《隋书》问世,《隋书•流求国》和《隋书•陈稜传》记载,隋朝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偕海师何蛮入海求访异俗,到流求,言语不通,掠一人而返。第二年,又令朱宽前往慰抚,流求人不从,取其布甲而返复命。大业六年,隋炀帝再次派遣武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万余征伐,掳数千人而还。隋炀帝好大喜功,荒诞任性,在位时三次派兵征伐这个海上孤岛都无功而返,无果而终。一个弹丸之地、蕞尔小岛,一帮蛮匪流寇、乌合之众,还称得上叫什么“夷州”,太不认抬举,算个什么球!干脆就封他个“流求”(亦作“琉球”)吧!从隋朝始至元朝,历朝官方都把台湾称作“流求”或“琉球”,也有称“瑠求”或“留求”。不管这“球”那“求”,这几个名字听起来都是别扭,权且当作起了个外号吧!
[日]林子平《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其中琉球与中国大陆同色标注(资料图)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海外交往和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但唐代《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关于台湾的任何记载,大概是大唐盛世繁华至极,八方朝贡,亦或大唐王朝就没有正眼看上流求这个流散在外的荒芜野岛,亦或流求岛上大小部落自感惭愧无奇货可贡的自卑心理作祟。总之,大唐王朝无台湾。宋朝蒙古外族入侵,山河破碎,北宋王朝命悬一线、自顾不暇,南宋政府割据江南、偏安一隅。南宋王朝凭借地利优势,拓展海舶贸易,开辟海上航线,尤其是宝庆元年(1225年)南宋把澎湖并入版图,并隶属于福建晋江县治理,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把澎湖列入政府管辖的一件大事,尽管只是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级”行政编制。
《元史•琉求》记载:“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界内彭湖诸岛,与琉求相对。”元世祖入主中原后,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在澎湖设巡检司,以统辖其地。这是中国封建王朝在台澎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政府机构,负责巡逻防备、查缉罪犯、征收盐税。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命宣抚使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兵部员外郎阮鉴,于次年经由澎湖前往琉求(台湾)招抚未果。成宗元贞三年(1297年)再兴兵讨伐琉求,仅擒获130余人。元朝战略重心在北方拓疆,征服中亚和东欧,但元朝并没有忽视东南海疆,不仅在澎湖建立政府机构,而且开始把流求纳入管辖视线。
03 明清以后:台湾
明清时期是西方列强海上称霸、日本倭寇祸患频繁时期,也是我们海疆防备弱化、海洋发展倒退时期,更是东南沿海多灾多难、台澎地区战火纷飞时期。大明王朝276年16位皇帝,有个祖传的共性毛病就是太任性。明洪武开国之初,实施海禁政策,迁澎湖居民至漳、泉,废巡检而墟其地。台澎地区海盗泛滥和倭寇猖獗,台湾成为海上武装集团的集结地和海外贸易的中转站。明永乐年间郑和七次出使西洋,航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国家财竭力尽,但一水之隔、近在咫尺的台湾却视若弃子,无人问津。明万历帝在位40余年期间,东南沿海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不是明朝政府军队,而是海商海盗集团,给西方海上势力东进扩疆殖民提供了可乘之机。
《琉球人行列图》(资料图)
14世纪至17世纪,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16世纪中期,葡萄牙探险船航行去日本时经过台湾海峡,葡萄牙人看见海面上一处高山峻岭、绿林密布甚为壮观,犹如仙岛,惊呼“ Ilha Formosa”,葡萄牙语意思是“美丽岛”,这是欧洲人给台湾取了个洋名,称为“福尔摩沙”。但美丽岛进入世界之窗,带来的不是美丽,而是灾难。荷兰人率先登岛占据台湾南部,西班牙人不甘示弱占据台湾北方,后被荷兰北伐驱离,自此荷兰殖民统治台湾38年,直至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人在台湾大员筑城建堡,修建了热兰遮城(今台南安平古堡),普罗汶蒂亚城(今台南赤嵌楼)。此外西班牙人在北部建筑了圣萨尔瓦多城堡(今基隆和平岛),在淡水河口修建了圣多明哥要塞。台湾己经是个欧洲化的台湾。
1624年9月荷兰人登岛抵达台湾地点是一个名叫大员的狭长小岛(今台南市安平区),次年在大员开设商馆,并用十年时间修筑热兰遮城,大员成为荷兰人占据台湾的首府之地和商业中心。荷兰人称台湾为“Taioan”,译文近似闽南语发音的“大员”,闽南语发音“台”与“大”相同,“湾”与“员”相同,“大员”是“台湾”一词由来的初始起源。
荷兰人称台湾为“Taioan”(资料图)
“台湾”首次见于明万历年间的《蓉州文稿》:“万历间,海寇颜思齐有其地,始称台湾。”这里所指的台湾,就是指海盗盘踞的台湾中部大员一带,也是荷兰人占据的政治和商业中心,不是明朝所指的全岛名,荷兰殖民时期,明朝廷称台湾为“东番”,泛指土著部落居住的地方,分为土番和野番,土番意为居住在平原的部落,野番意为居住在山地的部落。“东番”这个名字明显带有矮化的意思,我大明王朝的各个“藩地”都是雄踞一方,富甲一地,你们西洋人抢占据守的都是山野土人居住的荒芜“番地”,我不稀罕,不值一提,这一点也能反映明朝太任性的性格使然。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荷兰人普罗文蒂亚城改为东都明京,并设一府二县,即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1664年其子郑经把东都改称东宁,并撤县改州。直至清朝初期,“台湾”作为官方名称开始使用。1684年施琅《陈台湾弃留利害疏》:“窃照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隔离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遥。……台湾一地,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也。”康熙帝谕旨曰:“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下诏决定把台湾并入大清版图,并设立一府三县,即台湾府,所属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隶属福建省。大名鼎鼎的“台湾”作为行政地区名称,在康熙王朝一统江山的凯歌中走上中国历史舞台。
原标题:“台湾”这一名称由来,你真的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