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远景储量在50亿吨以上。2011年,晴隆实现生产总值24.35亿元,财政总收入4.02亿元,其中,煤炭产业贡献率为20.42%。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但煤炭产业发展步伐仍然不快,在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从总体上看,晴隆现有煤矿29对,其中:生产矿井11对、在建矿井4对、停建矿井7对、未开工矿井7对,平均生产能力9万一30万吨。多数煤矿属于小型民营矿井,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发展较慢。
2012年8月,晴隆县委、县政府与具有130年开采历史的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年9月,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安排5名干部到睛隆挂职,其中1名挂任县政府副县长,其他4位同志分别挂任县安监局副局长或产煤乡(镇)副乡(镇)长。专业人才团队在促进该县煤炭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半年多来,晴隆县新增2对煤矿通过了永久避难硐室验收,3对煤矿分别通过了安全生产许可证及煤炭生产许可证验收,1对矿井分别通过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及永久避难硐室验收,正在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及煤炭生产许可证验收。2012年煤炭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提升为27.44%。晴隆县的主要做法是:
政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徐矿集团是在晴隆投资煤矿建设的国有大型煤矿企业之一。2012年6月18日至20日,受县委、县政府的邀请,徐矿集团董事长皇新海亲自率队到晴隆进行考察,组织召开了座谈会,并与晴隆县人民政府就资源优势互补战略合作关系达成了意向。同年11月,睛隆县人民政府与徐矿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结成长期、全面的资源综合开发项目战略合作关系,以实现资源整合、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其中,就双方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学习协定:“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根据晴隆县人民政府的需要,积极向地方政府输送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管理人才,并为地方政府提供煤炭行业各类技术管理人员培训服务,全面支持乙方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同时,为做好“留才”工作,睛隆县为从徐矿集团引进的人才安排了专门工作用车、办公室、联络人员,并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切实解决好引进人才吃、住、行等工作上、生活上的问题,消除其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晴隆县通过与徐矿集团的协作,有效解决了该县煤炭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团队引进,发挥人才协作优势。结合全县煤矿产业发展现状,睛隆从徐矿集团引进了长期从事煤矿采、掘、机、运、通、地测防治水和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煤矿管理技术团队人才5名,其中:大专学历2人,本科学历3人;采矿工程师3名,经济师1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名。引进的5名人才经验丰富,各有所长,等同于煤矿生产的一个专家组,可以独立对煤矿生产、安全、通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检查指导,提出科学整改意见。半年多来,挂职干部深入煤矿企业和矿井察看50多次,听取矿方汇报、查阅设计图纸、资料,详细了解各个煤矿的井型、生产能力、生产系统、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现场管理以及制度建设和执行等情况,深入对全县煤矿的现状进行了现场调研,先后组织召开了3次全县煤矿主要负责人座谈汇报会和安全生产专题会议,提出了《晴隆县2013年煤矿安全工作指导意见》,制订了相关配套措施,为晴隆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充分放权,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晴隆县根据引进5名人才的工作阅历和专业技术特长安排挂任职务,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中,由引进人才中工作经验最丰富,大局观、综合协调能力较强的丁强同志挂任副县长职位,协助分管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另外4名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均挂任安监局副局长,并兼任产煤乡(镇)副乡(镇)长。县委还明确,丁强等5名人才挂任职务均享有相应实职的同等权利,工作上可直接向县委书记、县长汇报,可以针对实际问题召开煤矿整顿相关会议,提出整改方案并督促落实。通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式的放权,充分调动了挂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以才引资,体现人才“媒人”效应。挂职干部在指导晴隆煤矿生产的同时,对睛隆的煤矿建设现状作了全面了解,并适时将信息反馈集团公司总部,成为晴隆县和徐矿集团投资合作的“红娘”。目前,徐矿集团已计划在晴隆发展煤炭产业500万吨以上,建设180万吨洗煤系统,规划了2至3个质量标准化一级矿井。同时,晴隆县委、县政府又加强与徐矿集团沟通,适时反馈挂职干部的工作表现,为集团公司培养选拔人才提供参考,以达到互助共进的目的。
目前,晴隆县还与山东济宁、山东滨州、浙江宁波达成了干部培养交流的合作意向,下一步将扎实推进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的决定,继续加大与国有大型企业、科研院校交流合作,拓展挂职的专业范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有针对性的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开展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的人才交流,逐渐打破人才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