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刀”其实是一个形容词,比较正式的名称叫“三条簪”。
关于三条簪的来源说法不一。
一说是起源于古代闽越族妇女,古代闽越之地民风彪悍,且山林众多,蛇虫鼠蚁出没,女性随身携带短小利器以防身,后面有人将之打造为头饰形状,如此,一来方便携带,二来美观大方,于是逐渐流传了下来。
二说是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常常袭扰福州城郊,烧杀抢掠,奸淫妇女。
女性不方便携带刀枪之类的利器防身,所以有人就制作了这种刀簪,女子可以插戴在发髺内,用来防身和杀敌,如果沦落敌手也用来自尽以免被凌辱。
但不管怎么说,三条簪的起源原因都是女性用于防身。
经过历史演化,后来制作三把刀的材料不止限于铁器,除了金银铜,也有木竹等等,并且还会在上面雕刻花纹,使其更加美观。
到了民国时期,1930年,福建省代省长方声涛以“蛮俗”“不雅”为由,明令禁止女性佩戴“三把刀”。
民国警察对佩戴“三把刀”的妇女进行严格检查,甚至有农妇因不愿摘下发簪与警察发生冲突。
虽然民间抵制,但也无用,后来这种头饰也就销声匿迹了。
1904年成书的《闽风杂记》,其中详细描写了“三把刀”的特色:“唯独这个地方的妇女,插戴的是银制的发簪,发簪大约有一尺长,棱角分明,像剑戟一样,交叉装饰在头上,简直就像钟将军的形象,非常奇特!”
至于为什么是三把刀,因为按福州风俗,三是吉利数,有一种说法是三把刀,主刀是代表忠贞,两边侧刀,一把代表照看家庭,一把代表抵御外敌。
冰心也在文章里描述:
“天下之最”的福州的健美的农妇!我在从闽江桥上坐轿子进城的途中,向外看时惊喜地发现满街上来来往往的尽是些健美的农妇!
她们皮肤白皙,乌黑的头发上插着上左右三条刀刃般雪亮的银簪子,穿着青色的衣裤,赤着脚,袖口和裤腿都挽了起来,肩上挑的是菜筐、水桶以及各种各色可以用肩膀挑起来的东西,健步如飞,充分挥洒出解放了的妇女的气派!
这和我在山东看到的小脚女人跪在田地里做活的光景,心理上的苦乐有天壤之别。我的心底涌出了一种说不出来的痛快!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也见到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健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现在有一些古风爱好者复原了这种发簪,并且福州的有些景区影楼也会提供这种妆造供游人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