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89年的风风雨雨。89年后,无论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
一、新世纪新阶段世情的新变化及对党的建设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党的执政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要培养全球眼光,准备把握全球形势,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全球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事件可能影响世界,世界发生的事件也可能影响中国。生产因素的流动超越国界,全球问题的处理也需要全球各国共同承担,内与外的界限在一些领域中日渐模糊。这就需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关注国内国际事件的密切联系,统筹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充分考虑国内问题的国际影响,也要充分考虑国际事务对国内的影响。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既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合作,化解其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也要科学分析金融危机的本质,重新审视我国以往的一些涉外经济政策,而不能盲目地“接轨”,为我国经济安全构筑起巩固的防线。
第二,要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摆在突出位置。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密切联系,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以加强合作交流为幌子而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图谋,窃取我国经济、军事情报,也要警惕一些国家以治理全球问题为由而干涉我国内政。
另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挑战,需要我们加强国际合作,谨防腐败分子逃出国门。
二、国情的新变化及对党的建设的挑战
新世纪新阶段,虽然从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我国发展呈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多元化、非公经济的迅速发展,有些人把公有制斥之为效率低下,指责国有企业把持垄断地位,要求搞私有化,否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许多数据表明,“公有制经济低效率”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这些指责者不是糊涂,就是别有用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不需要共产党掌权,也不可能允许共产党长期执政。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保障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前提。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和利益分配的多元化,社会阶层出现了分化,贫富差距分化现象严重,近些年来由劳资矛盾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一种高发多发态势,这对党凝聚各阶层共识,整合、协调各方利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以及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观念,对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形成了很大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贪污腐败之风来势凶猛,这固然与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有关,也与一些党员丧失宗旨意识、党员意识、理想信念,把市场的原则当作自己立身处事的原则密切相关。就全社会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的价值观念也渗入我国,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受到冲击,我国也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泛滥的现象。近些年来,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既不懂西方的历史,也不懂中国的国情,鼓吹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宪政等价值观念是普适观念,掀起一股热潮,要求中国照搬照抄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些思想也渗透到党内,为一些党员干部所接受。这对我们党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新价值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党情的新变化及对党的建设的挑战
89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数量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员总数53名,其中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此后,由于强调工人成分的重要性,工人党员比重迅速增加。1927年时,党员总数57967名,其中工人占50.8%,农民占18.7%,知识分子占19.1%,其他占11.4%。1927年大革命失败是转折之年,党员人数锐减,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农村党员人数开始剧增。1928年党员总数4万多名,工人占10.9%,农民占76.6%,其他占12.5%。
1949年新中国诞生,党员总数达到448.8万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83%,其中工人占2.5%,农民占59.6%,军人占24%,其他占13.9%。此后,党员人数快速增加,工人党员比重也有了比较大的增长,特别是文革时期,要求扩大党的组织的工人成份。1978年,党员总数3698.1万名,工人占18.73%,农民占46.94%,军人占6.89%,其他占27.44%。
改革开放以后,党员人数迅速增长,虽然从总体上工人、农民党员仍占多数,但其比重已呈下降趋势;而与此同时,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党员比重快速上升。进入新世纪后,党员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非公企业主的入党问题。2001年江泽民“七一”讲话指出,非公企业的优秀分子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打破了1989年以来对于非公企业主不能够入党的规定。2003年进行了试点,共吸收226名私营企业主入党。此后,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人数快速上升。2006年,党员总数7239.1万名,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人数达到286.3万人。200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占总人口的5.53%,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人数达到358.2万名,其中工人163.5万名,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194.7万名。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799.5万名,比上年净增206.5万名。
概括地说,近年来,党员的数量和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数量庞大,发展速度快,从1978年到2009年,年均增长132万;二,年轻党员人数增多,35岁以下的党员约占1/4;三,女性党员人数增多,约占1/5。四,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增多,约占1/3。五,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人数快速上升;六,党员流动性强。另外,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和允许非公企业主入党,党内也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这些变化一方面表明了,党组织的覆盖面越来越宽,党越来越有吸引力,具有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优点。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变化也给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新挑战。苏共拥有20万党员的时候,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拥有200万党员的时候,战胜了希特勒;而拥有2000万党员的时候,却失去了政权。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与苏共党员的质量无疑有重大关系。这个实例告诉我们,不仅要“建党”,有数量,更要“党建”,有质量。否则,党就会丧失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对于流动党员,这些年来,通过探索“楼宇党支部”等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由于党员来源的多元、党员身份的变化、党员收入的差异,等等,客观上使得党员的思想状态、认知感受、价值认同变得更加复杂,党整合党员思想认同的难度加大。这不但需要加强思想建设,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手段,而且要加强组织建设,创新组织机制、手段。
另外,由于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进行学习、交流、组织的一个重要平台。中国网民已经突破4亿,党员网民也不在少数。党应该尽快适应这一快速变化的需要,充分利用新兴科技手段,切实推进党的各项建设。
总的来说,我们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永葆先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