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党组织建设 > 农村党建
三地一家亲 共筑小康梦
  作者: 李国富 张 琨 邹付华 信息来源: 8月10日《黔西南日报》 发布时间: 2015-08-10 点击数:
{ 字号: }
  

2010年以来,贵州兴义市与云南罗平县、广西西林县积极探索跨省区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在三县市结合部的兴义市三江口镇安沙村、梅坪村,罗平县鲁布革乡舌坡村和西林县马蚌乡鲁维村建立四村联合党总支,在三乡镇建立联合党工委,配套建立联合工、青、妇群团组织,三县市公安、教育、计卫、民政、海事等部门建立县市、乡镇、村三级“联防联控联治”和“互惠互通互赢”工作机制,极大地化解了区域矛盾,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三地一家亲,共筑小康梦”的区域发展新常态,找到了一条区域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贵州兴义与云南罗平、广西西林的“四村、三乡镇”同处于南盘江、清水江和西洋江交汇处,同属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天生桥库区,三地隔江相望,素有“一鸡鸣三省、一脚跨三江”之称,特别是“四村”水域相连、地域交错、习俗相似、语言相通、产业相同、商贾互通、往来频繁,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库区蓄水发电后,“三江口”被淹,在此地居住的“四村”都成了移民村,面临耕地减少、发展产业难、经济收入来源少和社会治安不稳定等突出问题,群众因山林地界不明、水域界线不清、渔民不能就近捕捞,经常闹纠纷,“四村”群众就近入学、就医、化解矛盾的愿望十分强烈,融合发展的呼声较高。

如何适应发展要求?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成了三省区交界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四村”党支部、三乡镇党委、三县市党委的高度重视。2010年,三县市党委以在安沙、舌坡、鲁维三村建联合党总支为突破口,在跨省区域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上进行了索探与实践。2012年联合党总支又将梅坪村纳入联建。2013年,三县市党委在兴义市三江口镇、罗平县鲁布革乡和西林县马蚌乡建立联合党工委,进一步拓展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领域,更好地服务“四村、三乡镇”人民群众,不断破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难题。

    五年来,三县市党委主要按照“组织机构共建、资源优势共享、和谐平安共创”的思路,促进跨省区域联合党总支、党工委作用发挥。

——组织、机构共建,破解跨省区域农村基层党建难题。

联合党总支设书记1名、副书记2名,书记、副书记由三乡镇专职党委副书记轮流担任,下设舌坡、安沙、鲁维、梅坪四个村党支部,四个党支部各派2名班子成员任联合党总支委员,实行双重管理,业务由联合党总支协调管理,组织管辖和党员组织关系由各所属乡镇党委管理。联合党总支实行轮流主导的原则,即在管理共同的经济社会事务中,由主导方唱主角,负责牵头处理,其他三村积极配合,每村主导一年,共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移民发展规划,形成长效机制,围绕实现“共同管理党员、共同发展产业、共同享用资源、共同保护生态、共同开展活动、共同构建和谐”六个目标开展工作。

党的工作机构联合党工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2名、委员6名,书记、副书记由三乡镇党委书记轮流担任,一年一换,委员由三乡镇乡镇长、人大主席担任。书记、副书记、委员不改变其原有身份、性质和待遇,接受兴义、罗平、西林三县市党委共同管理,联合党工委在管理共同的经济事务中,实行轮流主导的原则,每乡镇主导一年,不干涉各乡镇内部事务,其他两乡镇积极配合。联合党工委凝聚各方力量,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交流协作,填补三省区交界地“几不管”的盲区,组织引导三乡镇相互借鉴各自在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推行党建共抓、产业共兴、资源共享、和谐共创、生态共保、文化共育,建设跨省区域农村基层党建一体化示范区。

同时,还探索“四村、三乡镇”建立工、青、妇群团组,推进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构建群团大党建格局,三县市的公安、教育、计卫、民政、海事等部门相继在“四村、三乡镇”建立“联防联控联治”和“互惠互通互赢”工作机制。让群众跨省区享受教育、医疗等政策,就近化解矛盾纠纷,深受“四村、三乡镇”群众好评。

通过共建党总支和党工委,把“四村、三乡镇”连成一体,形成一片,打破了跨省区域界限,填补了三县市结合部管理空白,破解了治理难题,为区域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资源、优势共享,助推跨省区域农村经济均衡发展。

联合党总支、党工委、群团组织,以及教育、计卫、民政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有效整合资源,努力实现“互惠互通互赢”,促进“四村、三乡镇”均衡发展。立足村情,结合国家库区移民的惠民利民政策,制定了“四村”发展规划。利用库区丰富的水面、山地资源,大做“山水”文章,做大做强水产品生产、加工和水上运输、旅游等产业,通过在“四村”打造黔滇桂三省区水产养殖示范、区域性新型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和生态休闲垂钓娱乐农家旅游“三个基地”,努力实现“四村”人均年收入超万元的强农富民目标。整合教育资源,平等吸收中小学生就近就读,并能享受“两免一补”及相关同等待遇。建立医疗卫生合作协调机制,确保“四村”9000多名群众生病能及时就医,凭住院票据即可回所在乡镇的新农合办报销,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加强计生人口信息资源交流,做好计生工作的沟通协调等工作,联合开展了计卫检查工作,扭转三省区交界处群众计卫工作被动局面。水上网箱就近停靠,互不收取停靠费用,只要是“四村、三乡镇”群众的网箱,哪里适合停靠就停靠哪里,不用再交停靠费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村与村、党员与党员、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实现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共享。

通过共享资源优势,把“三家人”变成“一家人”,“三家事”变成“一家事”,什么事都齐抓、共管、共助,从源头上减少了纠纷和矛盾,促进“四村、三乡镇”农村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精准扶贫。

——和谐、平安共创,维护跨省区域农村社会良好秩序。

联合党工委协调处理好“四村、三乡镇”群众在“插花田地”、土地资源利用、跨村水面合作养殖和经济收入分配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上的相关问题。联合党总支组建了跨省区域综治维稳调解委员会、治安联防巡防队、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协作机构等,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跨省区域信息互通机制,推行“一站式”“一条龙”便民利民服务。三乡镇派出所以“农情乡解”和“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为抓手,建立“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及时调处“四村、三乡镇”群众生产生活、社会治安等热点难点问题,共同推进区域的和谐稳定。海事部门共同管理好辖区内各类船舶,开展水上安全联合大检查,预防水上交通安全生产事故;教育部门共同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和破除婚丧陋习、反对封建迷信等活动,除邪气、树正气。

通过“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共创和谐、平安,区域治安案件明显减少,民风改进、陋习革新,文明、和谐新风正逐步形成。

通过跨省区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切实解决了库区群众的很多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四村、三乡镇”呈现出一片蓝天水碧、鱼跃人欢的繁荣景象。

首先,加强了交流合作。跨省区域农村基层联合党总支、党工委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为抓手,打破了区域界限,延伸了党建工作触角,填补了三省区交界地“几不管”的盲区,在“四村、三乡镇”的发展上实现一盘棋、一条心、一个调、一股劲,集中力量,共谋发展。增强了三省区结合部群众与群众、村与村、乡镇与乡镇、县市与县市之间的联系,工作上相互促进、思想上相互沟通,办法和措施上相互统一。呈现出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良好格局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旺盛生命力。

其次,促进了经济发展。创建跨省区域农村基层联合党总支、党工委,找准了经济发展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通过建立“四村、三乡镇”产业合作发展机制,破解“四村、三乡镇”产业发展单一、规模小、生产发展难和群众增收难问题,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既谋求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实现了资源的相互整合,使区域内的各项产业相互促进,形成较佳的资源配置,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融合、共生共存、和谐统一。

再次,维护了稳定和谐。打破区域界限建立农村基层联合党总支、党工委,使“四村、三乡镇”群众有了依靠和“主心骨”,因土地纠纷、经济纠纷、安全生产、学生就学和合作医疗等方面出现的诸多难题,联合党总支、党工委及所属的相关工作机构都会及时协调解决。通过联合党总支、党工委凝聚人心、服务群众,做到和谐共创、稳定共保,维护了移民及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和谐,“三地一家亲、共筑小康梦”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上一篇: 坡孔布依村寨,小康进程中的新航标 下一篇: 用心办实事的“女书记”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兴义市人民政府金州广播网黔西南州人才网黔西南电台中国金州行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
中国政府网贵州省人民政府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贵州省委组织部中共贵州省直属机关工委兴义市人民政府兴仁县人民政府安龙县人民政府贞丰县人民政府普安县人民政府
晴隆县人民政府册亨县人民政府望谟县人民政府金州选调生普安县组织工作网晴隆县组织工作网册亨组织工作网干部在线学习平台黔西南政法网黔西南州人才网
黔西南州组织工作  Copyright @ 2012-2015 qxnzzb.gov.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黔西南州州委组织部  地址:贵州省兴义市遵义路5号
网络及技术支持:兴义之窗、金州在线网站 后台管理
网站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