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建 > 风采展示
石旮旯里建新村(图文)
  作者: 信息来源: 组织科 发布时间: 2010-06-22 点击数:
{ 字号: }
  

朱昌国.jpg

导语:在被认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冷洞村,恶劣的生存环境曾一度让部分村民绝望。为了“吃上饱饭”,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有人搬迁到外地,开荒种地。但是,大多数顽强的冷洞人没有放弃,他们坚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炸石造地,开创了一个改天换地的冷洞村,并由此吸引外迁的村民陆续回迁。

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面积7.3平方公里, 有12个村民组433户1632人, 耕地面积1320.6亩,80%的面积是石山,没有一块好土,没有一眼泉水,没有一条沟渠,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如今,走进冷洞村,这里山凹间梯地梯田层层、石头上爬满了生机盎然的金银花、水浇池中清花绿亮,通村水泥路整洁宽敞,干净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谁曾想,今日全国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昔日却是缺水少粮,交通不便的石旮旯。冷洞村这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得不说起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

石旮旯变“米粮川”

“清早起来就上坡,漫山石头又摁脚。辛苦一年吃不饱,哪个愿当你老婆?”这首当年在村里传唱的民歌,正体现了那年月人们想找出路却又迷茫无奈的现状。

怎样才能改变村里贫困落后的面貌?1996年,时任冷洞村统计员的朱昌国提出地改田与坡改梯同步进行的想法。当时的村领导班子和群众代表都十分犹豫,要把地改成田,水从哪里来?修水浇池吧,钱呢?

朱昌国未进入村班子时,在外面跑生意打工,手里有一点点积蓄。要想让群众相信地改田这事能实现,自己就必须带头率先示范改出田来,而且一定要有效益。于是,他把自家的坡地改出了1亩多田来。秋收时节,村里老幼换工帮助朱昌国家收稻谷,大家一算,改出来的田每亩可收1000多斤谷子,要比原来坡地种包谷多两三倍收入。

“地改田干得,劳力没问题,就是没钱修水池。”村民们“望田兴叹”。

朱昌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解决水的问题和地改田问题,连夜写出《冷洞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后,就跑去找到时任乡党委书记的陶绍祥,陶书记当即表态给8000元购买炸药,先修10口水浇池来满足新改出来的示范田插秧用水。本来只是预计修10口水池的,回来一动员群众,没想到大家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了,一鼓作气就修了30多口。这感动了上级领导,市财政局又补助冷洞村3.5万元。这下大家干劲更足,在修好30多口水浇池的基础上,又投工投劳改出40余亩水田来,同时还修成了7.5公里的公路,解决了冷洞村烘纳、烂滩、冷洞三个村民组466人若干年来出行难,交通不便的问题。

就凭这份执著,朱昌国和全村干群同心同德完成了冷洞村的五年规划:到2008年底,修通组公路15公里,实现组组通公路,解决了行路难;修水浇池266口、坡改梯450亩、地变田435亩,增粮12万余斤,人均占有粮450多公斤,解决了吃饭问题;修水窖220个,解决了饮水问题。

为了大家舍小家

2001年8月,朱昌国当选村支书。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种植业重点,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五年规划。

2003年,正值朱昌国按照制定的五年规划带领群众全力以赴大搞坡改梯、地改田工程的节骨眼上,朱家“后院起火”,儿子朱瑞军突发心脏病,送到贵阳医学院救治需交费6万元。两手空空的朱昌国只好硬着头皮向亲友东拼西凑借足4万元,余下2万元求院方宽限几天再交。办完相关手术,朱昌国嘱咐妻子李兴素照顾儿子,自己赶回冷洞管修公路。妻问他:“公路重要还是儿子重要?”他说:“两者都重要。儿子有你照顾,我放心;公路修不好,我担心!”

儿子出院后,家里经济已捉襟见肘。女儿朱瑞英在则戎中学读书,住校每周需要生活费15元。一个星期六晚上,朱瑞英向她爸爸要不到生活费守着妈妈哭。李兴素跑去老木匠李志权家借得15元,解了燃眉之急。

一个大男人,15元钱都拿不出,朱昌国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妻说,这村官拿钱不多管事不少还贴私钱办公事,不如你以前打工来钱多又痛快。朱昌国心潮起伏,前不久广西新里路桥公司老板来电:“我们共过事,知根知底,你来给我搞管理,年薪10万如何?”朱昌国思考再三后谢绝。妻子问他为哪样?朱昌国说:为不辜负党委政府的重托,为不愧对父老乡亲的信任。在朱昌国耐心地解释和劝说下,善良的妻子更加理解丈夫想为村里办实事的心情,不再说什么。后来朱昌国说起这些往事,仍会表露出对妻子李兴素的愧疚,他动情的说:“真是苦了她了,家里家外,坡上田头都是她一人在转,还要喂10多头猪来帮助家里还欠下的几万元外债。” 

金银花开幸福来

有水喝,有粮吃,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在这山沟沟里,要怎样才能走上致富的小康路呢?面对村情朱昌国冷静思考,他认为,不种粮就要饿饭,光种粮富不了!靠山吃山,就种金银花,但种一般金银花收入不高!于是,他心中又燃起一个大胆的想法——种优质金银花。

他在网上收集大量种植金银花的相关经验,最终选定山东康丰3号,这种金银花有5个月采花期,比一般品种多4个月,售价高20%,且植株呈树状,可用大田平地栽培。朱昌国又带头种金银花20余亩,部分试花,收入3万元,他第一次尝到了甜头。通过不懈努力,到2009年底,冷洞村共种金银花2300亩,售花收入40万余元。 

对于冷洞村今后的发展,朱昌国认为,种植金银花既可以得到经济效益,又可以恢复生态,而且国家的扶贫政策好,上级党委政府也特别关心和重视,要想将金银花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只有让金银花种植产业能够有供销保障,才能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经过朱昌国几个月的多方奔走,投资60多万元的金银花加工厂在2009年建成投产。冷洞村金银花加工厂是村办企业,由冷洞村民委负责经营,主要进行生花烘烤,加工成为茶花和药花。村里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工厂按利润的60%返还给社员,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金银花产业的积极性。冷洞加工厂去年已生产干花3万斤,产值达150万元。该加工厂原材料覆盖硐山、长朝、花朗、半边街等村,可为500余户农户提供服务。仅金银花一项,农民收入最多的达2万元,收入上1万元的有10多户。

面对旱灾萌智慧

自2009年8月以来,冷洞村秋冬春三季连旱,全村多个水窖枯竭,870亩小麦、30亩油菜全部绝收;有近800亩旱地和480亩水田因干旱没有及时下种或严重缺水需翻耕改种。全村有47户180人,12990(只)畜禽、1599头大家畜饮水困难。 

为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朱昌国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组织群众全力抓好抗旱救灾工作。他积极协调驻兴官兵、人民团体、成都军区驻滇部队和社会各界帮助运水送水,组织村“两委”成员分片责任带队,分户责任包保,扎实开展抗旱救灾工作。他白天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晚上召集各抗旱工作小组负责人进行抗旱总结,研究解决抗旱工作中的问题,布置第二天的抗旱任务。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成员每天早出晚归,全身心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中。通过艰辛的努力,在各级各界的大力帮助下,全村人畜饮水基本得到保障。但是,一个严峻的事实让他十分着急,全村的2300亩金银花全部受旱,大部分植株开始枯萎,新芽无法抽枝,严重影响产花,与往年相比,新植金银花苗平均成活率降低80%。眼看着因特大旱灾即将毁于一旦的金银花产业,朱昌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实践中,朱昌国摸索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抗旱保苗方法——“滴灌”法:用废弃的矿泉水和饮料瓶装满水,在瓶子底部捅一个小孔,将瓶子放置于金银花植株根部,使水缓慢滴灌入土,润湿金银花根部。“滴灌”救苗方式,用水量与正常浇灌可以节水近80%,大幅提高植株成活率和复活率。但采用“滴灌”法最大的困难,就是急需大量的塑料瓶,于是朱昌国带领村“两委”成员每天东奔西跑揍瓶子,在州、市新闻媒体的呼吁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解决了“滴灌”用的瓶子问题。通过科学抗旱,保住了群众的“摇钱树”。石山上又铺展开了一片片生命的绿色,全村人的笑声,在绿色的山坡上久久回荡,这笑声充满着对村干部的信任,也充满着对未来的信心

4月4日,温总理来到了冷洞村。在考察金银花基地时,他蹲下身子仔细察看“滴灌”的情况,听取了冷洞村发展金银花的历程,总理深情地对朱昌国说:“像这样就是好年景也难以生存的艰苦地方,遇到大旱,你们能做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这是被大旱逼出来的智慧!”总理指出,“一个基层干部把群众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用很朴实的语言,给我们上了一课。冷洞村的实践彰显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这种精神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这就是贵州精神。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

朱昌国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但他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一个村支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宗旨意识,体现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心,体现了一个大山汉子的坚韧意志和坚毅品格。

对冷洞村今后的发展,朱昌国深情说道:总理的谆谆教诲,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总理的深情关怀,冷洞人将一辈子铭记。冷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在冷洞。冷洞村的乡亲们,就是我的支柱,就是我的靠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村干部,我有责任,也有信心带领我的父老乡亲们,走出贫穷,走出困境,走向富裕,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将永不退缩,永不言弃!

上一篇: 下面没有链接了 下一篇: 扑火英雄谢光学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兴义市人民政府金州广播网黔西南州人才网黔西南电台中国金州行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
中国政府网贵州省人民政府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贵州省委组织部中共贵州省直属机关工委兴义市人民政府兴仁县人民政府安龙县人民政府贞丰县人民政府普安县人民政府
晴隆县人民政府册亨县人民政府望谟县人民政府金州选调生普安县组织工作网晴隆县组织工作网册亨组织工作网干部在线学习平台黔西南政法网黔西南州人才网
黔西南州组织工作  Copyright @ 2012-2015 qxnzzb.gov.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黔西南州州委组织部  地址:贵州省兴义市遵义路5号
网络及技术支持:兴义之窗、金州在线网站 后台管理
网站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