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

引 子


在这喀斯特的峰林地貌中,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各式各样的自然村落。如果从远处看,这些依山顺势的村落无一不是“最美乡村”的典型代表,但要真正走进去,深入到峰林中的山山水水中去,才知道“摇钱树”以及越来越红火的日子,细细体味其中的苦尽甘来,其艰辛历程蔚为壮观,可歌可泣……

第一章 石头上开满了金银花


总理看着这位坚强朴实的山里汉子,认真听着这位汉子的叙述,不时插话,不时点头。总理说:“一个基层干部,把群众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做的事情都是考虑农民的利益,而且是长远的利益,今年这么大的干旱,他不是看见困难就退缩,而是想方设法运用智慧救活了三分之二的金银花,这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这种精神就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他用很朴实的语言,给我们指明方向,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这种力量是无穷的,在困难时期、抗旱时期,干部群众中涌现的这种精神,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

第二章 打井,梦圆大坡山


这时的朱昌国,沉浸在他51年来最兴奋的时光中。半个世纪以来,他经历了无数的第一次,搞坡改梯、地变田,第一次吃上自己种出的大米;搞小水窖、蓄水池,第一次吃水用水不再翻山越岭;把路修到家门口,第一次走上了水泥路;把金银花栽满了乱石山,第一次把石头变成了钱。但是,所有的这些第一次,远远都不如这一次……

第三章 村里的幸福生活


冷洞村家家都吃上了白米饭,家家都喝上了干净水。也许,在良田好土之地的老百姓看来,不过就是白米饭,不过就是干净水,但冷洞村人知道其中的艰辛和苦难,在一个被划上了人类生存的“绝地”上,从这样一个“符号”中走出来,需要多大的勇气、智慧和汗水……

第四章 中国最基层党委出台“大政策”


他们艰难地侧着身子,钻到两丈多深的石缝里,把千年陈土一点一点地像掏“耳屎”一样掏出来。接着,把密集的狼牙巨石炸掉,将水牛般大的石头埋在底层,斗大的石头填在中层,碎石细块盖在上层,然后把掏出来的千年陈土铺在上面。集中21个壮劳力,苦干10天,造得4分土平地……

第五章 追忆当年英雄


“我一辈子的梦想就是让石头开花,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这个梦没有完全实现……你们要继续炸石造地,要继续绿化荒山,在喀斯特地区,炸石造地搞基本农田建设的经验要继承和发扬。‘山上绿帽子,山腰钱袋子,山脚粮坝子’这三子工程是科学发展的,要继续努力实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芝龙把子女们叫到床边,吃力地说完这段感人的话,便平静地闭上了眼睛。

第六章 到处都有追梦人


上世纪70年代,则戎人、冷洞人艰苦奋斗,以石旮旯作战场,开展了旷日持久的人民战争,炸石造地、修水浇池,改地为田,被誉为“贵州沙石峪”。进入新世纪新时期,冷洞村金银花绽放出“贵州精神”;追根溯源,第一朵金银花开在大水井村,中国人工栽培金银花从这里起步,逐渐穿越大山,成为中国治理石漠化的典范……

第七章 “贵州精神”与黔西南模式


“艰苦奋斗”是黔西南的传统。长期以来,黔西南人民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养成直面困难的坦然心态、敢于担当的勇气豪情,在重重大山中披荆斩棘、战天斗地。人们习惯于做事不张扬,自力更生,埋头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