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开发”四个字,早在200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就被明确提出,并且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详细阐述。这一次,“整体开发”又被列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24字方针,成为我国未来十年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纵观人才规划纲要全文,体现“整体开发”指导方针的“整体”、“统筹”、“协调”三个词,总计出现28次之多,足见其对于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整体开发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发展战略领域中的具体反映。”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忠海认为,人才资源是个系统,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取得这项系统工程整体效益最佳化,必须遵循系统论基本原理——整体相关性。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种种原因,人才资源开发整体化程度不高,表现为人才资源群体组合优化程度较低,育人和用人脱节状况未得到完全改变,人才资源开发滞后于经济社会变革等,急需我们在未来的人才工作中加以改进。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整体开发深刻内涵,又该如何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叶忠海认为,需把握好四个方面:
整体开发,是人才资源社会结构的整体开发。包括组成该社会结构的人才类别、所有制、地区、产业(行业)等诸亚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整体性开发。人才规划纲要在“总体部署”部分提出“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对于具体的人才工作而言,抓好这几支人才队伍的建设,无疑是贯彻整体开发指导方针的有力抓手、有效途径。
整体开发,是人才资源个体及其素质的整体开发。德才兼备,是我们党对人才工作一贯的要求。中国人才学界也认为,人才资源个体素质由德、识、才、学、体等要素构成。这就是说,人才个体素质的开发是一种综合性的开发,而不仅仅局限于“才”。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人才培养,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培育拼搏奉献、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切忌在强调“才”的开发时,忽略其他要素,特别是对“德”的培养。
整体开发,是人才资源动态开发过程的整体开发。包括预测规划、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用配置、使用调控等基本环节之间的整体性开发。对此,人才规划纲要在论述“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时作了整体性阐明。具体到我们的工作中,就要注重搞好部门分工,即育人和用人部门的分工;搞好政策配套,即教育培训与人事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的政策配套,同单位经营管理改革的政策配套;搞好组织保证,优化人事、教育、劳资等组织机构的科学设置。
整体开发,是人才资源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整体开发。人才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人才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工作中,让人才资源开发的数量与经济发展的规模相对应,让人才资源开发的能级结构与经济开发的技术构成相适应,让人才资源开发的专业结构与经济变革的产业结构相协调,让人才资源开发的地域结构与经济开发活动的地域过程相一致。
“全党全社会要形成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共识。”叶忠海建议,应当调整和设置人才整体开发的专门组织机构,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完善相关市场机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速人才资源开发者队伍的专业化,使其成为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只有这样,人才规划纲要的远大目标才能最终实现。